第二百六十三章 朱石君的震撼-《覆清1796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咦,是你们?”老村长正是银行开业那天第一个在施秉那里兑换钱币的老头儿,刚一转过身来才发现朱珪一行人。

    这几人老村长都熟悉,当初他从银行换钱出来后,就被眼前的老头子拉着问东问西的问了半天。

    游春来见状连忙笑呵呵的拱手道:“李村长,我们又见面了。”

    老村长姓李,名叫李春来,识字不多,但颇为明事理,在这桥头村也算是德高望重之辈,在讨虏军光复镇远进行村镇改革后,李春来便顺理成章的被选为了桥头村第一任村长。

    至于原本的里长,是桥头村的地主老爷,也算满清的死忠,现在嘛,不知道在哪个矿上劳动改造呢。

    虽说是认识的人,但李春来也没有放松警惕,疑惑的问道:“你们先前说你们是行商的吧?我们这穷乡僻壤的,你们来这儿干什么?”

    朱珪见状刚想说话,游春来便连忙抢先一步笑呵呵的上前说道:“不瞒村长,这位老先生是从广东来的,准备去遵义进些丝绸,路过此地,有些好奇老百姓在军政府治理下过得怎么样,所以特来看看,顺便歇歇脚。”

    说着,游春来不动声色的递上五块银元后接着道:“您放心,我们不白吃白住,这一块钱,就是我们五人的伙食费和住宿费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太多了。”李春来见状连忙推辞道,他可是知道,这一块银元可是相当于一千文钱的,十文每分,十分一角,十角一块。

    以现在的购买力,这一块银元就能买很多东西了,李春来上次去县城帮村里采购物资,总共也不过才花了三元三角钱而已。

    要知道,那可是桥头村百十口人一个月的消耗,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刀具锄头农具。

    “不多不多,我们准备在这里歇息两天,后天一早就走。”游春来见状硬塞进李春来手里说道:“多的就算耽搁你们干活的工钱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.....那好吧!”虽然还是有些多,但本着有钱赚白不赚的念头,李春来最终还是收下了,而后转头对一旁围观好奇的村民交待道:“金花,你带几个人去把村委会那个李家宅子收拾一下。”

    “要得!”一个妇女闻言应了一声后,便拉着身边的几个妇人离开了。

    她们知道,这五块钱是村集体的,有了那五块钱,村子里又能多出两个月的物资了呢!

    那所谓的李家宅子就是以前地主老财家的,后来抄家后县里就把那个宅子划给村里了,他们平时也只是用来开会议事用,其他时间几乎都空置了。

    看着手中的五块银元,李春来忽然眼睛一亮,心中有了一个主意。

    桥头村本就在官道边上,现在这边也算是安定下来了,来来往往路过的商人游人不少,如果把李家宅子改成一个客店,兴许还能为村子里增加收入。

    越想李春来越觉得可行,不过具体如何,他还得去县里咨询副县令一番后才可以,当下还是先招呼眼前的客人最重要。

    想到这儿,李春来便笑脸盈盈的招呼道:“天气炎热,那边收拾打整可能还需要一会儿,几位如若不嫌弃,可以去老朽家里喝喝茶。”

    “既如此,那边叨扰了。”见状,朱珪便连忙拱手谢道。

    几人刚准备动身,村口便传来了一个激动的声音:“村长,喜事,大喜事!”

    李春来闻言一愣,连忙转头看去,见是被自己派去镇上取报纸的村民刘阿贵后,才转身训斥道:“着急忙慌干啥子?”

    刘阿贵也没在意,跑到近前嘿嘿一笑,随即喘了喘气歇了一会儿才激动的挥舞着手中的报纸说道:“讨虏军在南边打得缅甸国北上求和,如今讨虏军不但收复了明朝时的故地,还向南打下了两府之地。”

    “真的?”李春来闻言连忙一把夺过刘阿贵手中的报纸展开看了看,好半天后才激动的说道:“好啊,那缅甸国不但和军政府签订了《八八八条约》,更是向军政府纳贡称藩了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?”朱珪闻言一惊,也顾不得礼节,连忙从李春来手中夺过报纸看了起来。

    李春来也没有在意,反而自顾自的说道:“上面说军政府在南边不但收复了故地,还多了两府之地,现在正是需要人去种地呢!可惜我走不开,不然还真想去闯一闯啊!”

    “村长,不止呢,是三府之地,讨虏军在西康那边也灭了一个犯边的小国,又新设了一府之地呢!可惜那里冷得很,又在雪山下,估计去的人不多。”刘阿贵闻言连忙说道。

    李春来闻言一愣:“是吗?我还没注意看后面的呢!”

    游春来见状笑了笑说道:“不瞒村长,军政府在西康那边却是新设立了一府五县,不过那里虽然山地多,但还是有不少平原的。”

    作为外联部的官员,游春来自有他的消息来源,并且市面上还没公开的消息他也知道不少,不过那些就不是能乱说的了。

    “我听说军政府在鼓励家中人口多的南下去闯一闯呢,你们有意的话,不妨去试一试,去了不但分地,军政府还包你们头一年的吃穿用度,说不定还能被分到一个媳妇呢!”

    听到游春来的话,刘阿贵点了点头说道:“村长,确实是这样,许镇长也是这么给我们说的,他说如果要去的,让各村村长先统计好,等秋收忙完后再报上去就行了,军政府会在十月间统一安排人过来接应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